“七夕”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節(jié)日之一,最遲在東漢應(yīng)劭所著《風(fēng)俗通義》里就已出現(xiàn)了關(guān)于“七夕”的記載:“織女七夕當(dāng)渡河,使鵲為橋?!庇幸馑嫉氖?,早在“七夕”出現(xiàn)之前,“七月七日”這天便已經(jīng)是一個不凡的日子——追溯這個日子,我們可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“七夕”的文化意蘊。
“七月流火”,夏歷七月大體可對應(yīng)陽歷八月,正值夏秋之交,暑熱雖未退去,但“大火星”逐漸偏西,天氣快要轉(zhuǎn)涼。而借這夏天最后的驕陽曝曬一下衣服,能殺菌防霉,無疑對古人具有最直接、最現(xiàn)實的意義。故夏歷七月七日,民間習(xí)俗是要曬衣的。別人趁七月七日這天曬出了自家的“紗羅錦綺”,而名列“竹林七賢”的阮咸家貧,沒什么好東西拿出來曬,便用根竹竿掛了一條大褲衩在中庭曬。人們覺得奇怪,阮咸卻道:“我也不能免俗啊,那就隨便曬曬吧!”這是《世說新語》里記載的一件曬衣的趣事。為了殺菌防霉,衣需要曬;為了防蠹魚,書籍同樣要曬。七月七日“曬書”也成為詩書人家標(biāo)榜風(fēng)雅的絕好時機(jī)。同樣是《世說新語》里,也記錄了一則和曬書有關(guān)的笑話:別人在七月七日搬出自家的書曬,而郝隆跑到太陽下仰臥著曬肚子,有人問他干嗎,他答自己也在曬書,書都在自己的肚子中。不知道秒殺了多少附庸風(fēng)雅的曬書人。
不論曬衣還是曬書,既是曬,就離不了太陽,活動發(fā)生在白天。后來,這天的民俗活動發(fā)生了根本變化,活動時間也從白天移到了晚上,節(jié)日名稱也隨之變成了“七夕”。這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興起有關(guān)。
牛郎和織女本是天上星宿名,最早見于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大東》中的記載。詩中說:天上的銀河星光燦爛,織女星一天之內(nèi)要七次移動位置??杉幢闼敲捶泵Φ匾苿恿似叽?,也來不及織成一塊像樣的布匹。銀河的另一邊雖然有閃亮的牽牛星,卻也不能用它來拉大車之箱。詩句借天上的星星發(fā)了通牢騷,悲嘆周朝被奴役的人民的艱難生計。這里出現(xiàn)的牽牛和織女雖然已經(jīng)帶有人格化的傾向,但仍是天上的星星。古人觀察天象,常充分調(diào)動想象,以其農(nóng)耕生活中常見的現(xiàn)象比附之??椗俏挥阢y河西側(cè),共三顆星,組成一個等邊三角形,古人覺得形似織機(jī),故名其為織女星。牽牛星位于銀河?xùn)|側(cè),也由三顆星組成,古人覺得形似駕車之牛,故名其為牽牛星。
到了漢代,隨著天人感應(yīng)觀念的演進(jìn),天上的星宿被奉為星神,“牽?!焙汀翱椗币簿统闪恕盃颗I瘛焙汀翱椗瘛?,具備了神的資格和人的特征。尤其是織女,還被賦予了“神二代”的身份——天帝之女。于是人們根據(jù)牽牛神與織女神各居銀河一方,且牽牛星三顆星成線的方向直指織女星方位的特點,想象出牽??椗疄橐粚Ω艉酉嗤膽偃说墓适聛?。在《古詩十九首》中收錄的漢代無名詩人的詩作里,詩人吟唱道: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。纖纖擢素手,札札弄機(jī)杼。終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河漢清且淺,相去復(fù)幾許?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”牽??椗藭r已充分人格化,牛女的愛情故事,讓后世男男女女感動不已。
為什么古人把牛女相會安排到七月七日晚上呢?
牽牛星和織女星都位于北半球夏季的星空,只有夏季才能觀測到。漢代的天文歷法書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中記載:“是月織女東向,蓋言星也?!惫湃艘呀?jīng)觀測到,夏歷七月正是牽牛、織女星光最燦爛的時節(jié)。牛郎與織女的相會,非七月莫屬。再則,七在中國古代本就是具有特殊意味的數(shù)字?!吨芤住罚骸胺磸?fù)其道,七日來復(fù)。天行也。”七常常被古人視作一個循環(huán)周期,帶有回歸的意思。牛郎織女的重逢也具有愛情失而復(fù)得的意味,將其選在“重七”之日,符合當(dāng)時的文化觀念。此外,古人又認(rèn)為七是陽數(shù),《說文解字》:“七,陽之正也?!惫湃苏J(rèn)為,初七是“以陰會陽”的日子。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被比附到這一天,是古時民俗文化的映射。
“七夕”的主題本來是“愛情”,然而隨著社會發(fā)展,上古時期自由奔放的民風(fēng)開始受到倫理道德的制約,特別在宮廷,制約更為苛嚴(yán)。宮女的生活單調(diào)而枯燥,“七夕”的“愛情”主題無疑能對她們寂寞的心靈起到一定的撫慰作用。然而,受禁忌、戒律的諸多限制,宮女無法公開、大大方方地慶賀這個節(jié)日。不過,這難不倒聰明的宮中女子。傳說天上的織女“年年機(jī)杼勞役,織成云錦天衣”(《月令廣義》引梁朝殷蕓《小說》),勤勞而靈巧的織女能編織出天上的云彩和無縫的天衣,這樣的女紅手藝怎能不讓凡間女子歆慕呢?而乞求獲得織女一般靈巧的手藝,是當(dāng)時社會所允許并倡導(dǎo)的。就這樣,宮中女子給自己找了一個過“七夕”的好名目,“七夕”的主題也就在“愛情”之外多了“乞巧”一出。原題劉歆的《西京雜記》: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俱以習(xí)之?!辈逝?,就是宮女?!捌呦Α逼蚯傻牧?xí)俗從漢代宮中興起后,很快流傳到民間,并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
不過,現(xiàn)代社會,“七夕”的主題似乎正在向“愛情”回歸,“乞巧”有弱化趨勢,以至“七夕”被越來越多的人當(dāng)成了“中國情人節(jié)”。
(本文刊于《咬文嚼字》2015年第8期《探名小札》欄目。)
來源:咬文嚼字微信公眾號